ncdc logo title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历史最长的以冰川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该站定位于冰川和冰川作用区的基础观测研究。研究方向是冰川及冰川作用区有关现象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机理及相互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在已故知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倡议并组织下于1959年建立的。1981年进入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台站。1997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评审中被评为A类站,同时被授予野外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野外试点站,2006年通过认证成为国家重点站。200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网络重点站。经过50年的建设,已成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冰川定位观测、试验和研究基地。

天山站-2

  天山冰川站分基本站、高山站和阿尔泰山冰川积雪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天山冰川站主要监测的参照冰川为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43°06′ N, 86°49′ E),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系统的冰川。该冰川作为WGMS网络中唯一的中国冰川,跻身全球重点观测的十条冰川之列,也是世界上观测时间超过50年的少数几条冰川之一。

天山站-1

  半个多世纪以来,天山冰川站围绕1号冰川及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观测研究,为揭示山地冰川及冰冻圈其它组分普遍规律,中国西北地区和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区水资源形成、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国内外其它地区冰川研究的良好参照和典范。研究成果为我国冰川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填补了国际冰川学对大陆型冰川研究的诸多空白。

  天山冰川站一直是国内外冰川定位观测、研究的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在中国冰川学界,无论是老一辈的冰川学家,还是目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轻年学者,大都有在天山冰川站工作生活的经历,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国际冰川学专家和学者也是从天山冰川站和1号冰川开始了解中国冰川学工作的。

  自1998年起,天山冰川站开始拓展其观测研究范围,如今监测的冰川范围已扩展到天山最西端的托木尔峰和最东端的哈尔里克山,跨越1700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天山冰川观测网络。2011年又在新疆喀纳斯建立了分部“阿尔泰山冰川积雪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完善了我国冰冻圈观测体系。至此,天山冰川站一站三部的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冰冻圈多学科的观测内容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