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黄河实验室主办的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联盟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来自全国60余家单位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郑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苏靖、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等单位领导莅临指导。
大会以“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为主题。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赖远明院士、张锁江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孙九林院士、王复明院士、郭仁忠院士、冯起院士应邀参加。
王家耀院士认为,通过“天空地海”一体智能感知网络获取海量数据信息感知黄河,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更加智慧。郭仁忠院士以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为出发点,剖析了地理环境数字孪生关键理论、方法、技术及深度应用。王复明院士介绍了“产教科融合”共享平台-“坝道工程医院”建设进展。冯起院士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例,给出了生态屏障区保护的总体思路。刘耀林院士阐述了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石蕾处长分享了新时期加强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思考。张耀南研究员对黄河流域基础科学数据现状进行了摸底分析。安黎哲校长分享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王凡所长介绍了海洋科学数据建设与应用服务情况。潘保田副校长围绕黄河形成演化与地质环境,揭示了百万年来黄河的“前世今生”。董治宝副校长分析了黄河流域沙漠化格局与成因。张金良董事长介绍了黄河流域治河决策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崔丽娟副院长分享了黄河流域湿地现状与发展。颜军董事长以欧比特卫星服务优势,给出了支持黄河流域研究的总体思路。刘文锴校长分享了测绘科学助力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设。高健翎副局长分享了黄河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研究。韩广轩副所长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剖析了湿地立体观测技术体系和数据研究。秦奋副院长针对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与实践问题,阐述了总体思考与解决方法。
会议对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跨界搭建的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联盟及合作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大会研讨成果将对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会议最后,王家耀院士进行总结发言,并提出五点展望与要求:
第二,加强黄河流域时空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时空大数据平台产品的技术服务优势,加强黄河流域科学数据资源与平台的集成,支撑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第三,加强沿黄不同省(区)的调查研究。结合沿黄省区的自然条件、发展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等开展综合调查研究,不断加深沿黄地区的需求认识,使科学数据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与社会各界、与国际上共同关心黄河的相关人士和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2023年筹划线下学术交流活动一次,主动对接政府部门,积极利用各单位的优势资源,聚焦关键问题和重点区域,吸引国际界同仁,针对性的开展黄河流域的学术研讨,提升黄河研究水平,提高团队凝聚力。
第五,推进黄河流域科学数据、数字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为科学数据赋能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