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基于概念侵蚀模型和多源数据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2001-2020)和未来(2021-2100)四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的冻融侵蚀、水蚀和风蚀进行量化评估。本数据集为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及制定水土保持对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1. 数据集命名
年份.tif
2. 属性信息
冻融侵蚀(FTE,无量纲);水蚀(WAE,t/ha);风蚀(WIE,kg/m2)
采集时间 | 2001/01/01 - 2100/12/31 |
---|---|
采集地点 | 青藏高原 |
海拔 | 82.0m - 8405.0m |
数据格式 | tif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500m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年 |
坐标系 |
1. 地形和土壤特性数据
地形数据来自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https://data.tpdc.ac.cn/); 土壤特性数据来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https://www.fao.org/soils-portal/data-hub/soil-maps-and-databases/harmonized-world-soil-database-v12/en/)。
2. 历史时期(2001-2020)数据
风速、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和植被覆盖率数据来自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 (https://data.tpdc.ac.cn/)。
3. 未来时期(2021-2100)数据
从CMIP6中选择了四种情景SSP1-2.6(SSP1-RCP2.6,可持续发展路径)、SSP2-4.5(SSP2-RCP4.5,中间路径)、SSP3-7.0(SSP3-RCP7.0,区域竞争路径)和 SSP5-8.5(SSP5-RCP8.5,传统化石燃料路径)。 风速、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和植被覆盖率五个变量来自五个分辨率较高的全球气候模式,包括 CESM2、MPI-ESM1-2-HR、IPSL-CM6A-LR、MRI-ESM2-0和 BCC-CSM2-MR。这些数据可从地球系统网格联合体(https://aims2.llnl.gov/search/cmip6) 下载。其它相关数据请参考Wei et al., 2025。
1. 冻融侵蚀
参考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水土流失普查所采用的公式,确定青藏高原冻融区的海拔下限;选取坡度、植被盖度、坡向、气温年较差和年降水量共五个因子作为冻融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通过加权加和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指数值越大,表明冻融侵蚀越强烈。
2. 水蚀
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的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地形因子、覆盖与管理因子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计算区域土壤水蚀量。
3. 风蚀
基于修正风蚀方程(RWEQ)中的气候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结皮因子、地表粗糙度因子和植被因子,估算区域土壤风蚀量。
4. 精度控制
基于实测137CS数据对水蚀和风蚀模拟结果进行校验,数据质量良好。
基于实测137CS数据对水蚀和风蚀模拟结果进行校验。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水蚀:R2 = 0.839,P < 0.001;风蚀:R2
= 0.634,P < 0.001),表明模型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1 | 2024YFF0809102 | 多年冻土时空格局与突变机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 | xbzg-zdsys-202214 | 多年冻土微生物效应 | 其他 |
3 | U23A2062 | 青海多年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物和非生物机制及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 23ZDFA017 | 冰冻圈环境效应与冻土工程安全保障研究 |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2001-2100年青藏高原土壤侵蚀数据集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