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1-4967592
注册
登录
中文
EN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综合新闻
数据资源
专题数据
期刊数据
模型资源
全球灾害
应急响应
数据汇交
数据汇交文档
汇交数据资源
基地资源
科普
平台介绍
首页
专题数据
默认排序
浏览总数
下载量
更新时间
2/4
内蒙古根河市冷资源数据专题
“中国冷极”冷资源技术创新中心,发挥“中国冷极”和“近北极”品牌优势,致力于冷资源、冷能源、冷环境的知识技术研究、研究成果转化,探索呼伦贝尔市冷资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前布局涉北极各类工程研究和技术应用,探索研究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研开发等问题,逐步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生态环境部关于人大代表周义哲建议的答复如下:要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质量、数量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两套评价体系。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冻土保护和利用,已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和监测工作。形成“生态十文化旅游、生态十绿色产品加工、生态十新兴产业”等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传统产业专项发展。 本专题基于根河市冷资源气象数据和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关于打造“中国极地科学试验高地”建议的报告,国家生态环境部关于人大代表周义哲建议的答复,通过人工收集根河市气温情况为根河市冷资源评价、冷资源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创建时间:
2023/05/04
数据集总数:
2
浏览总数:
2070
下载总数:
9
文件大小:
1.9 MiB
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数据专题
本专题由内蒙古大学梁存柱教授牵头负责,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究。针对我国北方草地退化严重、生态安全与草牧业生产功能减弱、生态畜牧业与生态产业欠发达等问题,研发与示范荒漠化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与政策,通过退化草地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实现环境改善与富民的双赢或多赢。 专题以内蒙古中西部干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区天然草地为主要研究区,以荒漠化草地退化机制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为基础,以退化草地修复、生态畜牧业、草业发展技术研发与示范为重点,以生态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为主要创新,以技术示范与技术推广为主要成果转化机制进行项目研究。 本专题此次共发布32个数据集,包含内蒙古、甘肃、宁夏荒漠化草地区域气候、植被、土壤、放牧实验等方面的数据,研发适合不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不同退化等级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碳储量、防风固沙以及旅游等服务功能潜力,为退化草地的分级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评价体系。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创建时间:
2023/05/04
数据集总数:
32
浏览总数:
112904
下载总数:
3331
文件大小:
32.2 MiB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数据专题
近日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2019YFC0507400)”项目产出的数据成果正式在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www.ncdc.ac.cn) 发布并提供下载,热忱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并获取数据。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文智研究员主持,联合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参与。项目研究内容包括: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技术;制定自然保护区未来气候与人类活动情景,构建生态环境变化预警模型并研发预警技术,形成预警平台;构建自然保护区监控、评估、预警技术体系,提出管理办法。 本项目阐明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揭示了生态环境演变规律,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了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和脆弱性,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识别了关键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了预警方法和技术;研发了生态环境监控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控体系,形成了示范区;集成了自然保护区评估、预警及监控、管理技术体系,提出了管理办法。 本项目此次共发布35个数据集,包含祁连山地区气象、生物观测、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等数据内容。项目针对保护区管理运行的科技需求,预估了气候变化对保护区的影响,构建了保护区监控、评估、预警技术体系,提出了管理办法,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管理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创建时间:
2023/03/16
数据集总数:
35
浏览总数:
60905
下载总数:
914
文件大小:
188.5 GiB
可可托海站阿尔泰山两河源区气象-积雪-冻土数据专题
可可托海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可可托海站”)位于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始建于2011年8月,并于2020年进入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建设序列。截至目前,可可托海站已经形成了涵盖阿尔泰山两河源区以监测积雪和冻土为主体的系统野外观测网络。 可可托海站野外观测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南坡,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源区(两河源区)。该区地处西风和北极极涡的强烈作用区,属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汇入北冰洋的河流),是中亚干旱区和北极西伯利亚寒区的分界线。阿尔泰山南坡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积雪区之一,同时也是北半球纬度多年冻土的南界区域,丰富的积雪、冻土资源显著影响阿尔泰山乃至北疆地区的水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此,在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阿勒泰水文勘测局、额尔齐斯河流域建设管理局的共同支持下,可可托海站在阿尔泰山两河源区开展了系统的气象、积雪和冻土监测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可可托海站的野外监测平台将为额尔齐斯河流域融雪洪水灾害防治、北疆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环阿尔泰山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基础科研数据支撑。
创建时间:
2022/04/20
数据集总数:
13
浏览总数:
38581
下载总数:
221
文件大小:
0
黄河源头湖泊陆地逐30分钟陆面过程观测数据集
本次发布的数据为黄河源头湖泊陆地逐30分钟陆面过程观测数据集,主要来自鄂陵湖流域的三个观测点。鄂陵湖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与邻近的扎陵湖一起构成了黄河源头的“姊妹湖”,并入选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2010年以来,若尔盖站在鄂陵湖流域先后建立了草地、湖面和湖畔三个观测点,开展了包括湍流通量、辐射通量与常规气象要素、土壤水热等的长期定位监测以及大气边界层、湖泊热力过程的不定期监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原湖泊大气相互作用观测体系。本次发布的数据时间范围为2012年至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30分钟,旨在为青藏高原湖泊陆面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的评估和发展提供依据。
创建时间:
2022/04/20
数据集总数:
43
浏览总数:
56845
下载总数:
1748
文件大小:
83.8 MiB
极地冷海钻井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组成。针对极低温条件下的固、流体参数特性及变化机理这一重大科学问题,重点解决极地冷海钻井装备及工具、钻井液及固井水泥浆、钻井工艺的低温适应性问题。借助实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重点探索浅层灾害的声学响应特征以及浅层地质灾害对井口安全及井壁稳定等的影响规律,构建极地钻井浅层风险识别、评价与安全控制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区域加热方式、加热设备的布局方法和防冻保温条件下的区域防爆方法,从而形成平台防冻保温方法及热能高效利用方法;同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冻土层岩土声学参数响应特征,建立冻土层岩土/岩石力学参数预测模型,建立钻井液--冻土地层传质传热模型与求解方法,分析大温变条件下井壁失稳的机理等。
创建时间:
2022/02/25
数据集总数:
41
浏览总数:
47313
下载总数:
128
文件大小:
365.9 MiB
中国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防治关键技术与示范
本项目以沙化土地稳定恢复为首要目标,在对沙漠化的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水文--土壤--植被--风蚀相耦合”的半干旱区沙地系统生态动力学模型,分析沙化土地发展和修复的生态学机制,构建中国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动态数据库,阐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评估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探讨稳定恢复的生物学过程和调节机制,识别不同沙化土地稳定恢复的生态阈值,形成基于承载阈值的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体系,提出实现沙化土地稳定恢复的关键生物技术;构建“科技支撑--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为主线的半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治理产业化模式,在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东部、科尔沁沙地中西部和呼伦贝尔沙地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防沙治沙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创建时间:
2022/02/18
数据集总数:
17
浏览总数:
59870
下载总数:
355
文件大小:
228.8 MiB
小型高效节能的沙漠苦咸水膜法淡化工艺开发和设备研制
由天津工业大学杜润红副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型高效节能的沙漠苦咸水膜法淡化工艺开发和设备研制(2017YFE0114200)”产出的数据成果正式在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www.ncdc.ac.cn)发布并提供下载. 本项目共发布22个数据集,包括湖水回收率随湖水含盐量变化数据、湖水溶解性总固体数据、湖水纳滤硬度脱除率数据、湖水水质数据、湖水淡化系统浓盐水处理数据、湖水预处理出水淤泥密度指数数据等,为解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苦咸水淡化提出合理的工艺和设备设计依据。
创建时间:
2021/12/20
数据集总数:
22
浏览总数:
31048
下载总数:
73
文件大小:
374.2 MiB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专题数据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是由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联合开展的大型遥感试验。试验由寒区水文试验、森林水文试验、干旱区水文试验和水文气象试验组成;分为准备期、预试验、加强试验和持续观测期4个阶段。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最主要的成果是一套多尺度、高质量的综合观测数据集,该数据集已正式对外发布,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一系列生态、水文、定量遥感模型的发展、改进和验证。此外,已在积雪参数提取、地表冻融微波遥感、森林结构参数的遥感反演、蒸散发观测与遥感估算、土壤水分反演、生物物理参数和生物化学参数反演、水文气象观测、尺度推绎、流域水文模拟和同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试验亮点包括蒸散发观测及其遥感模型改进、机载激光雷达的应用、多角度热红外传感器研制和应用。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共发布数据235个,包括了预试验、加强试验和持续观测试验的所有数据集。其中包括航空遥感数据集、微波辐射计数据集、WiDAS数据集、成像光谱仪数据集、激光雷达数据集、卫星遥感数据集;在地面观测数据集中,包含寒区水文试验数据集、森林水文试验数据集、干旱区水文试验数据集、气象水文试验数据集等。
创建时间:
2021/12/01
数据集总数:
235
浏览总数:
646950
下载总数:
553
文件大小:
810.1 GiB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专题数据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以下简称“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是围绕黑河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中的核心科学目标,以黑河流域已建立的观测系统以及2007—2009年开展的“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成果为基础,联合多学科、多机构、多项目的科研人员,将要于2012—2015 年在黑河流域开展的一次卫星和航空遥感及地面观测互相配合的多尺度综合观测试验。试验的目标是显著提升对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观测能力,建立国际领先的流域观测系统,提高遥感在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以具有高寒与干旱区伴生的鲜明特征的黑河流域为试验区。该流域位于97.1~102.0°E和37.7~42.7°N之间,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中段,北至中蒙边境,东与石羊河流域接壤,西与疏勒河流域毗邻,总面积为14.3万km2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由基础试验、专题试验、应用试验、产品与方法研究和信息系统组成;同时,将与“黑河计划”项目及其他有关项目互相配合,开展联合观测,优势互补,共同形成流域观测系统,共同开展应用研究。 在黑河流域选择 3 个重点试验区开展加强和长期观测试验,分别是上游寒区试验区、中游人工绿洲试验区、下游天然绿洲试验区。在以上3 个重点试验区内,按不同的试验目标嵌套布置核心观测区、观测小区和观测(采样) 单元,开展多尺度观测试验。 本项目主要产出的数据有: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通量观测矩阵数据、黑河流域土壤观测数据、水文气象观测数据、中游覆盖度和生物量观测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叶面积指数数据、土地利用覆被以及各遥感数据等。
创建时间:
2021/12/01
数据集总数:
182
浏览总数:
528482
下载总数:
636
文件大小:
745.1 G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