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详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由于本数据集属于现势植被图图种,故反映出我国植被近期的质量状况。
其中shp矢量数据属性项及中英文对照图例内容均包括12项:1、Vege_id(即植被群系编号);2、新编号;3、植被群系和亚群系;4、植被型编号;5、植被型;6、植被型组编号;7、植被型组;8、植被大类;9、Vegetation formation and sub-formation(植被群系和亚群系的英文);10、Vegetation type(植被型的英文);11、Vegetation type group(植被型组的英文);12、Vegetation mega group(植被大类的英文)。
| 采集时间 | 2001/01/01 - 2001/12/01 |
|---|---|
| 采集地点 | 中国 |
| 数据量 | 419.8 MiB |
| 数据格式 | shp、tif、dbf |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1:100万 |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年 |
| 坐标系 | 西安80 |
| 投影 | Albers投影(正轴等积割圆锥投影) |
本数据集来源于《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该图集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等专著出版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该图集为四开本,280页,包括1:1000000分幅的中国植被类型图60幅、1:1000000的中国地势图、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区划图各1幅,附中英文对照图例。该图集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主编,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对《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中的60幅1:1000000分幅的中国植被类型图,在ArcGIS等环境下,按照制图规范进行扫描、数字化采集、属性编辑。
数据质量良好。地图扫描、数字化采集、属性编辑等作业,均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编辑与质量检查,最小图斑面积符合1:100万制图要求,误差均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 1 | _ncdc_meta_.json | 4.9 KiB |
| 2 | shp.zip | 38.8 MiB |
| 3 | vegetation_china.dbf | 63.7 MiB |
| 4 | 中国植被属性表100万(校正).doc | 1.6 MiB |
| 5 | 原始扫描图.zip | 315.6 MiB |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 1 | 2025/11/14 05:55 | 管*杭 |
论文题目:新疆草地动态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作为主要研究数据
论文类型:本科论文
导师姓名:高宇潇
|
| 2 | 2025/11/13 19:03 | 马*红 |
论文题目:量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山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的贡献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数据
论文类型:期刊
导师姓名:冯起
|
| 3 | 2025/11/12 07:06 | 于*伟 |
用于地表观察,查看数据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可以的话会对数据进行正确引用
|
| 4 | 2025/11/11 23:02 | 杨*萍 |
论文题目:黑河流域二氧化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起到辅助制图的作用
论文类型:学术型
导师姓名戴技才
|
| 5 | 2025/11/11 17:00 | 占* |
论文题目:草地类型变化状况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数据来源
论文类型:本科毕业论文
导师姓名:周生辉
|
| 6 | 2025/11/09 21:34 | 蒯*寒 |
用于采集表土样品时对于上覆植被类型的参考
|
| 7 | 2025/11/08 06:14 | 李*雨 |
论文题目:内蒙古植被对干旱的响应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本人申请下载草地类型遥感影像数据,旨在开展“干旱对草地植被响应机制”的学术研究。结合干旱指数数据,分析不同干旱程度下草地植被的生长、覆盖度等特征变化,揭示干旱对草地植被的影响规律,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旱适应性管理及恢复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草地生态与遥感应用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
论文类型:生态遥感
导师姓名:朱琳
|
| 8 | 2025/11/03 19:38 | 张*华 |
上课需要,进行东北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分布区域讲解
|
| 9 | 2025/11/02 18:38 | 杨*慧 |
Paper title: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
Paper abstract:利用智能算法刻画复杂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对流域生态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气象与社会经济数据,构建“机器学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网络分析”集成框架,首先利用In VEST模型定量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指数(ESI);应用随机森林(RF)模型识别生态安全主导因子并预测生态系统安全ESI空间分布;并结合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生态源地,Zonation模型确定优先保护等级,再基于电路理论(Circuit scape)构建生态廊道与关键节点;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子交互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复合驱动效应,并在历史与SSP2–4.5情景下开展动态演化与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5(预测)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提升7.8%,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呈“上游显著提升、中游相对稳定、下游局部下降”特征。(2)生态源地总面积由685,200 km²增至761,800 km²(+11.2%),生态廊道总长度由4237 km增至5129 km(+17.1%),生态网络连通度(PC)与整体连接指数(IIC)分别提高17.1%与12.5%。(3)随机森林结果表明,降水(贡献率19.3%)、NDVI(16.7%)、建设用地比例(11.4%)和人口密度(9.5%)为主要驱动因子;其中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因子存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PRE∩BUL与URB∩NDVI交互q值分别达0.412和0.435。(4)在SSP2–4.5气候情景下,生态阻力面较现状提高12.4%,中下游生态网络脆弱性增加约9%,生态连通性下降3.6%。综合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格局整体趋于优化,但区域差异显著,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增强,中下游城镇化压力仍然突出。研究构建的“机器学习—生态网络”集成框架能有效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与复合驱动机制,突破传统线性模型的局限,为长江流域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廊道优化与“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协同提供科学支撑。
Paper type:研究型论文
Tutor:李季
|
| 10 | 2025/10/28 00:07 | 江*钐 |
论文题目:长江经济带农业脆弱性与碳排放耦合关系研究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分析碳收支
论文类型:硕士论文
导师姓名:葛小东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