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以SRTM30米分辨率DEM数据为数据源,进行数据拼接、重采样等影像处理,再利用黄河流域区域边界裁剪,生成空间分辨率为30m的黄河流域区域DEM数据产品。该数据可为黄河流域区域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支持。
| 采集时间 | 2000/01/01 - 2000/12/31 |
|---|---|
| 采集地点 | 黄河流域 |
| 数据量 | 1.1 GiB |
| 数据格式 | 栅格 |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30米 |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年 |
| 坐标系 | WGS84 |
黄河流域30m分辨率DEM数据来自NASA的SRTM v41 1s数据,该数据目前由USGS免费分发,可以从USGS FTP站点免费下载。
利用Python程序进行影像拼接、重采样;按照渭河流域边界为研究区域进行裁剪,生成黄河流域30米DEM数据产品。
对源数据进行重采样,数据质量良好。SRTM DEM数据的垂直误差小于16 m。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 1 | _ncdc_meta_.json | 3.3 KiB |
| 2 | 黄河流域DEM30.tfw | 81 Bytes |
| 3 | 黄河流域DEM30.tif | 1.1 GiB |
| 4 | 黄河流域DEM30.tif.aux.xml | 2.5 KiB |
| 5 | 黄河流域DEM30.tif.vat.dbf | 177.8 KiB |
| 6 | 黄河流域DEM30.tif.xml | 522 Bytes |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 1 | 2025/10/30 23:31 | 吕*慧 |
论文题目:基于Budyko框架的径流变化归因及对未来情景响应分析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研究流域
论文类型:毕业论文
导师姓名:叶磊
|
| 2 | 2025/10/29 19:31 | 王*娟 |
黄河流域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用分析高程,坡度,坡向
|
| 3 | 2025/10/29 00:03 | 卢*馨 |
正在研究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申请下载数据以支持相关研究
|
| 4 | 2025/10/25 22:52 | 张*键 |
Paper title: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性过冲效应辨识
及其对干旱的影响
Paper abstract: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以及相关的碳循环和水循环有很大的影响。干旱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同期气候异常的直接影响,也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状态,而生态系统的状态本身又受前期气候的制约。这种生态系统状态对前期气候条件的滞后响应,可能导致植被在有利气候时期过度生长,进而引发土壤水分的超前消耗,形成一种新型的干旱类型——结构性过冲干旱(structural overshoot drought)。该干旱的诱发原因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干旱,其形成并非单纯依赖降水减少或蒸散增加等气象因子,而是植被在前期有利气候条件下的过度生长与土壤水分动态之间失衡的结果,最终可能会加剧区域水资源消耗。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中西部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以及维护北方环境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然而,黄河流域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探索黄河流域的干旱事件的发生机制与植被-气候系统的交互作用的机制机理,尤其是结构性过冲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滞后影响,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干旱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研究聚焦黄河流域,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气象数据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等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明晰了黄河流域干旱以及结构性过冲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贝叶斯动态线性模型(Bayesian dynamic linear model,DLM)和随机森林模型,揭示了结构性过冲干旱的机制机理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研究发现,1982-2020年气温、降水及辐射等气象因子在流域大范围内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呈现出气候暖湿化;流域内超过90%植被覆盖区NDVI呈上升趋势,主要受政策与气候暖湿化驱动。
(2)降水,辐射和温度等气象因子与NDVI表现出显著正相关,(面积比分别为46.95%,70.78%,71.56%),但植被生长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占面积比为68.66%),存在“绿而缺水”现象,从而说明黄河流域有着明显结构性过冲干旱事件。
(3)通过构建干旱识别框架,确定干旱与过冲干旱集中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及宁夏等地,其中34.6%的干旱事件由结构性过冲引发,过冲干旱对NDVI下降贡献率达39.71%。次季节(2-3个月)尺度的植被滞后效应是过冲干旱主因,43.3%的过冲干旱区域内次季节时间尺度是诱发结构性过冲干旱的主导时间尺度。
研究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用水管理与干旱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Paper type:期刊论文
Tutor刘浏
|
| 5 | 2025/10/25 19:21 | 黄*超 |
撰写黄河流域河南省段植被NPP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论文使用
|
| 6 | 2025/10/25 18:27 | 王* |
用于完成老师发布的大作业任务,深度探究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水土流失
|
| 7 | 2025/10/22 03:47 | 马*瑾 |
学习swat模型 分析黄河流域水文特征!
|
| 8 | 2025/10/21 00:21 | 潘*帆 |
Paper title:
Paper abstract:
Paper type:
Tutor
|
| 9 | 2025/10/20 23:23 | 陈* |
Paper title:黄河干流上游地区黄土液化流滑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
Paper abstract:暂无
Paper type:硕士论文
Tutor钟秀梅
|
| 10 | 2025/10/19 23:02 | 郑* |
用于黄河流域河流水系及其子流域提取,进行汇报展示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

